掌握正确沟通方式
日期:2020-06-13 浏览
与领导同事开会沟通,结结巴巴,一脑袋的想法说不出;跨部门合作时,不想说话,半句嫌多;偶然遇到同事,尴尬地不知说什么才好。职场沟通如此重要,以至于不擅长社交、性格内向的人总是背负着巨大压力:“不爱说话真的有错吗?”“我是不是需要转变自己的性格以更好地适应职场?”

  其实,完全没有必要找这些借口敷衍自己。你为什么不会沟通?这与个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,但最关键的是“话不投机半句多”。例如,一个天文学家对一个生物学家大讲天文知识,即便天文学家用尽心力,生物学家也不可能听懂;再比如,一位博士去跟一个小学文化的人大谈人生哲学,这两个人有可能达成有效的沟通吗?

  沟通的目的是要和对方产生共鸣,如果你和别人无法达成思想碰撞,又何谈沟通。不能产生共鸣的对话,就像对牛弹琴,说话的双方毫无情绪可言;能产生共鸣的对话如同琴瑟合鸣,沟通的双方都会感觉非常美妙。

  先举个失败的例子:

  一个年轻的业务员前往拜访客户。客户说:“我要去打保龄球。”

  业务员说:“不好意思,我不会。”

  这是一种最差的沟通方式,是以最愚蠢的方式直接中断了与对方的连接。这样的沟通方式是不可能营造出令对方畅所欲言的聊天氛围的。最重要的原因是双方都找不到共同点,对方发招了,你却不接招,而是直接封杀了。那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对话立即结束,以后也很难再建立联系了。

  接下来是较好一些的例子:

  客户说:“我要去打保龄球。”

  业务员说:“我不会打保龄球,但我喜欢品茶。”

  客户说:“哦。”

  业务员说:“希望以后能和您探讨茶道。”

  这种沟通方式比前一种好了一些,最起码没有直接回绝对方的提议,而是通过“运动战”的方式来寻找彼此的共同点,至少有让话题继续下去的机会,但仍然没有办法产生共鸣。因为对方有很大可能不懂品茶,那样还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呢?

  最后是成功的例子:

  客户说:“我要去打保龄球。”

  业务员说:“真是很好的习惯,您经常户外运动吗?”

  客户说:“一般都会安排的,强身健体嘛!”

  业务员说:“除了保龄球,您还喜欢什么运动?”

  客户说:“下个周末还安排了钓鱼。”

  业务员说:“是吗?我也喜欢钓鱼,那么下周我们一起去钓鱼吧?”

  客户说:“好啊!欢迎你。”

  一问一答之间,业务员不仅轻松地回避了自己不会打保龄球的尴尬,还让双方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基础。

  一个人对于沟通的对象也是有所选择的。如果两个人有共同的话题,沟通会很融洽且很愉悦,本次沟通的舒畅还会为下次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。同样,如果对方与他人沟通相当愉快,但到了你这里就没话说,不舒服,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你爱搭不理,这就可以说明你的沟通方式是有问题的。

  那么如何改善这种沟通的尴尬局面呢?

  寻找共同的话题

  话题,即沟通交流的一个手段。沟通高手都善于找话题,并且制造话题。他们也知道怎样拉近自己与对方的距离,这样才不会让沟通冷场。关注周围发生的、大家比较关注的新闻或事情,是一个很好的选择,比如天气、交通、房价等。但是话题的积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,平时我们要多看电视、报纸、杂志、图书,把听到看到想到的趣事、要事、重要观念、好句子等记下来或剪贴下来,要思考那些观点和概念,有了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,谈起来就得心应手了。

  为了避免不愉快的场面出现,沟通中最好不要涉及宗教、种族、家庭、经济、恐怖势力、对他人的批评等方面的话题。

  多尝试投其所好

  在沟通中,如果对方明显地反映出对你的话题参与不多,言语不多,甚至漠不关心,他可能不是对你本人有意见,而只是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。

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即使一个人再怎么沉默寡言,谈起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会有很多想说的,而你要做的只是抛砖引玉,并且建立两个人之间的共同点。这样你会发现你们之间的话题会不断增多。请注意,投其所好不仅要投,还要投得准、投得妙。这需要我们在平时多观察、多留心。

  我在汽车销售公司实习时,在一次汽车展销会上结识了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。当时这位客户对我们的一款越野型汽车十分感兴趣,而且根据他高档的着装、成熟的气质等,我断定这绝对是一个优质客户。但当我走上前做详细介绍时,对方的态度却很冷淡,也不做任何的表态。我将这款车型的宣传页交给了中年男子,并告之我的具体联系方式,可是他一直没给我任何回复。后来我两次试着打电话联系这位客户,邀请对方前来车行看车,对方都推脱说工作很忙。

  后来,我改变了自己的做法。经过多方打听,我得知这位客户品味很高雅,尤其酷爱打高尔夫球。于是,我上网查找了大量有关高尔夫球的资料。一个星期之后我掌握了一些打高尔夫球的基本功,还对周边地区所有的高尔夫球场有了全面的了解。再一次给该客户打电话时,我只字不提销售汽车的事情,只是告诉客户,自己无意中发现了一家设施特别齐全、环境十分优雅的高尔夫球场,并诚恳地邀请对方周末一起打高尔夫球。当然,这次客户没有拒绝我,而是高兴地接受了邀请。

  周末,我很顺利地在那家高尔夫球场见到了这位客户。我们一边打高尔夫球,一边聊天。我对高尔夫知识的了解让那位客户迅速刮目相看,大叹自己“找到了知音”。在返回市里的路上,客户主动表示自己喜欢驾驶装饰豪华的越野汽车。这时我很自然地回答道:“我们公司正好刚刚上市一款豪华越野汽车,上次您在车展也看到了,这是目前市场上最有个性和最能体现品位的汽车……”

  就这样,一场开端良好的销售沟通开始了。

  我费尽心机想做成的一笔买卖,最后通过对方感兴趣的东西才获得成功。可见,与人沟通时,投其所好能让对方愿意听,乐意说,或者一下子就征服对方,对你产生特别的好感,这样就能迅速地形成融洽、热烈的交谈局面,让双方谈得很投机,很倾心,最终也就能顺利地达到沟通、交流的目的。

  要特别注意一点,对别人投其所好时,你最好也对这种事物、话题等同样感兴趣。这样的互动才是和谐、自然的。如果只有对方对某种事物、话题感兴趣,而你却表现得兴味索然,或者内心排斥却故意表现出喜欢的样子,那对方的谈话热情和积极性马上就会被冷却,也就无法实现沟通目标。

  要主动转移话题

  在沟通中,由于话题的不定性,而且有可能从一个话题又转入另一个话题,谁也不会想到,谈着谈着,就与当时的气氛格格不入,这时你就需要及时“转弯”。话不投机的情况有的是由他人造成的,有的是自己造成的,但无论起因于谁,你都应该主动转移话题,使自己快速地从尴尬中摆脱出来。

  在这里,列举下我和王总之间的一段对话:

  “王总,最近我一直在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,想向您请教一下。”

  王总似乎有些惊讶:“请教我?我可不懂心理。”

  我笑着解释说:“听说您的夫人是心理专家,您平时耳濡目染,一定颇有心得。”

  王总为难地沉默了片刻,说:“那是我以前的爱人,前不久离婚了。”

  “哦?对不起,王总……”我连忙致歉,场面一度有些尴尬。

  我有些不安地喝了口水,然后开始转移话题:“王总,您的书什么时候出版?快了吧……”

  沟通内容结束或枯竭、谈话出现冷场、交谈难以持续、有人失言或出现意外的尴尬局面时,可以不失时机地转换话题,特别是提出对方很愿意谈的话题,就会使谈话很快恢复正常,使气氛活跃起来。恰当的话题转换不同于交谈中的“乱打岔”,而是一种积极交流的技巧,能给双方带来心灵的默契和精神的愉悦。

  小结:

  在没有共同话题或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,附和可以在极大程度上避免冷场的尴尬。所谓附和不是完全、简单地同意对方的话,而是顺着对方的话题和思路说。不管对方说出怎样的话,对方说观点,你就给事实;对方说事实,你就提供观点,进而创造同感和共鸣,拉近双方距离。
欢迎供稿“职来职往®”栏目,投稿邮箱:support@jsdfl.cn